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,老旧建筑改造已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。鼎好DH3项目通过打造50米沐光中庭,不仅完成了建筑功能的迭代升级,更开创性地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旧改实践。这种以自然采光为核心的空间重构,为高密度城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。

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改难题突破

在北京市中关村核心区,始建于2003年的鼎好电子城面临功能衰退、能耗过高、空间老化等多重困境。如何将这座5.8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改造为现代化智慧办公空间,成为城市更新的典型课题。项目团队突破常规改造思维,创造性地在建筑中心位置打造垂直贯通50米的沐光中庭,这个充满阳光的生态核不仅重塑了建筑空间形态,更构建起贯穿整栋建筑的微气候调节系统。这种绿色实践为老旧建筑改造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,您是否想过阳光竟能成为建筑改造的核心要素?

自然采光系统的创新性构建

沐光中庭采用双层幕墙体系,外层设置智能遮阳系统(根据日照角度自动调节百叶角度),内层配置Low-E低辐射玻璃。这种组合在保证充足自然光照的同时,有效控制夏季直射热辐射。中庭顶部设置可开启天窗,配合建筑底部通风口形成烟囱效应,实现自然通风。值得关注的是,设计团队通过光线追踪模拟技术,精确计算出各楼层的采光系数,确保所有办公区域日间照明需求完全由自然光满足。这种精准的光环境控制技术,使鼎好DH3成为国内首个获得WELL金级认证的旧改项目。

节能技术体系的整合应用

项目团队将被动式节能技术与主动式设备相结合,构建起全维度节能系统。中庭地面采用相变蓄热材料(PCM),可有效储存日间吸收的太阳辐射热,夜间缓慢释放维持室内温度。建筑外立面设置垂直绿化带,与中庭绿植形成立体生态系统。数据显示,改造后的鼎好DH3综合节能率达到68%,其中仅自然采光系统就降低照明能耗42%。这种绿色实践的经济效益如何?项目运营数据显示,改造后租金溢价达35%,出租率常年保持95%以上。

空间功能的重构与活化

50米沐光中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功能组织的革命性创新。设计师将传统封闭式商业空间转化为开放式共享空间,围绕中庭设置环形走廊和空中连桥。这种空间布局不仅促进自然通风采光,更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交空间。改造后的建筑容积率保持2.8不变,但使用效率提升40%。中庭底部设置雨水收集系统,与屋顶花园共同构成海绵城市单元,年均可收集利用雨水2000立方米。这种空间活化策略,使老旧建筑焕发出远超新建项目的生命力。

绿色建筑认证的双重突破

鼎好DH3项目同时获得LEED铂金级和WELL金级双认证,这在旧改领域尚属首次。认证评估显示,项目室内空气质量达到PM2.5<15μg/m³的优质标准,昼夜噪声级差控制在35dB以内。特别设计的"光疗空间"区域,配备可调节色温的智能照明系统,能够模拟自然光变化节律。这种人性化设计使建筑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提升18%,健康投诉率下降62%。这些数据印证了绿色改造带来的综合效益,是否改变了您对旧改项目的传统认知?

行业示范与推广价值分析

该项目的成功实践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。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了"空间改造-节能系统-健康环境"三位一体的改造体系。据统计,采用类似改造方案可使旧改项目碳排放强度降低55%,而增量成本仅占总投资8-12%。目前该模式已在上海、深圳等地的15个旧改项目中推广应用,平均节能率均超过50%。这种绿色改造范式正在重塑中国城市更新的技术路径,为存量建筑改造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。

鼎好DH3的50米沐光中庭改造实践,完美诠释了绿色建筑理念与旧城更新的深度融合。通过自然采光系统的创新应用、节能技术的体系化整合、空间功能的智慧重构,该项目成功打造出老旧建筑绿色改造的标杆样本。这种以生态效益为导向的改造模式,不仅提升了建筑性能指标,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,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。

联系方式